家具企業(yè)需要研究消費者行為
研究消費者行為,不是為了改變消費者,而是迎合消費者。而迎合消費者行為,就是要滿足強需求,或者在滿足強需求的路上,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增值體驗。從改變到迎合,雖然是一詞之差,但真正能一以貫之的企業(yè),大抵是不存在的。要么是從來就沒有想清楚“改變”和“迎合”之間的區(qū)別;么開始有點明白,一旦企業(yè)大了,膽也肥了,從此俯視蒼生,唯我獨尊。
一方面,那些沒想明白的企業(yè)和個人,一直在研究消費者行為,一直在誤用消費者行為。水果檔的攤主,為什么將漂亮的水果放在水果箱的上層?企業(yè)培訓導購員時,要求導購員將近效期的產(chǎn)品擺放在貨架前排,是因為他們研究了某些消費者會圖省事,不會翻看水果箱的底層,某些消費者在購買產(chǎn)品時,不會注意產(chǎn)品的保質(zhì)期。以欺騙為手段的銷售,即使打著善意的幌子,也注定是一錘子買賣。
另一方面,那些自以為明白但又不全明白的企業(yè),廣告的狂轟濫炸、攔截的無所不在,頗有消費者若不買單,“十步之內(nèi),血濺當場”的豪氣。以惡性促銷為代表的自以為是,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退貨。將消費者不需要的東西技巧性地塞給了消費者,消費者將會以更加瘋狂的舉動,對市場和企業(yè)予以報復。每年“雙十一”中商家消費者的大量退貨行為,只是濫用消費者行為惡果的冰山一角。
家具企業(yè)需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
當然,我們并不缺少正確利用消費者行為的案例和措施。如在商場,用音樂的節(jié)奏快慢,控制人流的多少;如用燈光的明暗,吸引人流的走向;用特殊的香味和色彩,吸引顧客駐足停留。無論人體內(nèi)對韻律的無意識迎合,還是眼睛對光線的本能趨近,抑或特殊味覺與視覺的生理反應,在消費者本能行為的軌道上提供增值服務,才是消費者行為研究的真實價值。
由此可見,迎合消費者行為的另一層含義,是將市場的選擇權(quán)交還給消費者,要還是不要?要什么?什么時候要?讓消費者決定。而這正是自由市場的應有之義。
總之,一個企業(yè)要想在市場上生存下去,就需要不斷地迎合消費者的需求,只有做到這樣,家具企業(yè)的消費群體才會越來越壯大。